在很多人过去的印象中,安徽可能是一个面目略显模糊的省份。
但英国《经济学人》这样描述:十几年前,这块区域还是一片农田,农用机械是这里最先进的设备,但是现在众多尖端高科技企业汇聚在这里,密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关注度不高的地方:安徽合肥。
这座省会城市所创造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合肥模式”。
这种模式中最牛之处是国有资本的作为。合肥国资成立母基金,以独到的眼光引入一批知名项目落地,并整合社会资本、产业资源助推其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地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完成逆袭。鲜明的示范效应下,合肥的产业投融资发展模式引得各地纷纷效仿,业界称其为“风投之城”。
曾经被称为没有故事的“小透明”创造了“安徽现象”,以新能源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在这里崛起。以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为例,以此起步,双向延伸产业链,目前合肥已集聚光伏企业100余家,覆盖光伏全产业链。
最近,北京某VC机构合伙人这样描述:在安徽看了一家光伏公司,不到三年就成了独角兽。
这并不是谣传,而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被称作“最年轻”的独角兽企业,今年已完成第四轮融资,年度总融资额超过50亿,上一轮投后估值100亿。
华晟新能源的崛起速度,也是安徽光伏行业大爆发的最佳写照。
2019年,安徽省光伏制造业年营业收入406.6亿元,四年后的2022年,其光伏制造业营业收入就已接近20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年均增长超60%。
更夸张的是今年,安徽省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35653亿元,领先上海2600多亿。在这其中,光伏制造业营业收入已经超过去年的全年规模达2101.9亿元,同比增长79%。
2022年,安徽省光伏玻璃产量达826万吨,光伏组件产能约97GW,产量约66GW,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达83GW。可以说,安徽生产了全国超过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
众所周知,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国有足够的分量,没想到,安徽光伏产业也如此强劲。短短几年时间,安徽就已汇聚了阳光电源、滁州隆基等多家龙头企业。
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用脚投票”,所以无论企业还是投资人,选择一个地区都有着深层次考量。除了“合肥模式”,安徽究竟还有着什么样神奇的吸引力?
01
从“我与长三角”到“我们长三角”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有的城市上手就能数出千年历史;有的则是“火车上拉来的城市”,因为交通而有了成为大城市的机遇。
但是,对于很多天然禀赋没有那么优越的城市来说,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实打实地达成经济上的高速成长,并以此来提升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捷径。安徽正是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有人说,这是时代机遇下的偶然,也有人说,这是谋篇布局后的必然。对于安徽来说,这两者都很重要。
此前的安徽,被划为中部省份,即使后来融入长三角,也成为“江浙沪包邮盲区”。
这种尴尬的地理位置,使得安徽必须做出选择。本世纪初,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主动加入沪苏浙经济合作体系,就像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样,急切地想进入隔壁的“重点班”,与“学霸”们做朋友。
直到2019年底,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变成“正式生”。几年过去,安徽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获得的红利最大。
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省重点项目的投资60%来自长三角,是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
那望眼欲穿的“我与长三角”,变成了合作共赢的“我们长三角”。这其中最大的“黑马”是安徽滁州。
这几年间,滁州积极融入长三角,利用区位优势向外借力,成为“环滁皆产业”的工业城市。其中光伏产业发展飞速,几乎聚集了所有大型的光伏企业,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包括隆基乐叶、晶科能源、福莱特、福斯特、东方日升等。
数据显示,目前滁州光伏组件产能达37GW,占安徽省60%、全国11%;光伏电池产能达22.5GW,占安徽省50%、全国6%;光伏玻璃产能达460万吨,占安徽省50%、全国21%。
光伏产业让滁州这样一座GDP不足千亿的四线城市,一举成为安徽“第三城”,跻身全国百强市。
“天时地利人和”是对滁州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好的形容,区位和政策的优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滁州懂得因地制宜。
滁州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有着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储量、品位和开采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而石英砂却影响着光伏产业链中的两个环节,一个是硅片关键设备石英坩埚的原料,另一个是光伏玻璃原料。所以,石英砂也是光伏企业争抢的重要原料之一。
2022年,仅仅两个月,就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收购石英砂矿采矿权,合计资源量超过14800万吨。
于是,滁州抓住机遇,做好“资源换产业”,建立起了覆盖石英砂、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依托厚实的家底和完整的产业链,滁州亮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决心并亮出“成绩单”。据统计,目前,滁州市规模以上光伏企业46家,今年1至9月份产值超900亿元。
02
城市会因技术而迅速崛起
虽说城市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所有的优势都具有相对性,它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一个地方越小,越特殊,发生戏剧性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其中,技术的进步便是所有经济优势的最大威胁。
如今,那些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城市,都跟随技术转型而实现了产业优势的转换。在这个产业转型的残酷淘汰中,有些城市迅速崛起,有些城市悄然衰落。
而安徽作为长三角一市三省中刻苦努力追赶的“新生”,在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不忘注重软实力。
其中,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将由技术引领,已经在安徽省内形成共识。例如《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中明确将“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列为重要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如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异质结(HJT)、钙钛矿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半片、叠瓦、多主栅、无主栅等先进组件技术。
安徽宣城正是实践“课代表”。早在2017年,宣城发改委申报国家光伏发电领跑基地时就表示,要求投资者选用达到领跑技术指标的光伏产品,并将比当地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低10%的电价作为企业竞价的入门门槛。
就在这一年,能源巨头北京汉能集团来到宣城建设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不过该项目因汉能集团破产而随之销声匿迹。虽然项目黄了,但业内人士认为,宣城并不是要汉能集团当时的名头,而是看准了它掌握的先进光伏技术,这包括当时前沿但并不主流的薄膜技术和当下大放异彩的异质结技术等。
原因在于,在那时宣城就立下以技术为重心的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并在几年后孵化出前文提到的“最年轻”光伏独角兽华晟新能源。它主打的还就是新技术,专攻异质结光伏。
值得一提的是,华晟新能源的董事长曾在汉能集团担任高管,参与并主导多项硅基薄膜和异质结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成立一年后,华晟新能源的异质结电池单片效率就一举追平世界纪录。今年11 月,其异质结组件功率再创纪录,输出功率达到750.544W,转换效率24.16%。
2022年,华晟新能源全球异质结产能、异质结电池与组件量产效率、异质结电池与组件生产以及出货量均居世界前列,还进入胡润《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成为首家入围的异质结制造企业。
从此,宣城与华晟新能源,两者命运齿轮耦合在了一起。
2020年,华晟新能源横空出世。这一年,宣城光伏产业也开始异军突起,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还连续举办高规格光伏行业峰会,并计划打造“异质结光伏之都”。
华晟新能源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初宣城并不是政策吸引力最大的城市,但无疑是最有诚意的,相比其他城市,宣城扶持光伏新技术的决心,令人印象深刻。
努力追赶下,安徽已完成曾在2021年提出到2023年“营业收入三年翻一番”的小目标。
面向未来,安徽又给自己定下的新的KPI: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营业收入超7500亿元。
我们一同期待。
第二届中国(安徽)智慧光伏与储能展(简称:中国光储展)将于2024年7月4-6日在合肥举办,为期三天。本届展会以“加快能源转型 构建绿色未来”为主题,会场设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
上一届展会迎来了华晟新能源、凯盛光伏、聆达集团、协鑫、东方日升、国家电网、中环低碳新能源、晶澳太阳、鑫泰莱、皖能光伏、(华为)中太能源、捷泰新能、新驰电气、烈阳光伏、金升阳科技、杭州华塑科、国储钢铁、深圳硕日新能源、高特电子等数百家行业知名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展会展览规模预计达到40000㎡,较第一届展览规模有较大的增加,预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行业品牌企业500余家,包括数十家全国知名上市企业,集中展示“光储氢”三大板块,围绕太阳能光伏、储能、氢能技术方面新装备、新成果、新技术展开成果展示和技术研讨。同时将邀请包括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国内相关省、市、县(区)领导、商协会领导、境外及驻华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约50000人前来观展参会,丰富展会专业内涵,提升展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光储展同期举办配套活动二十余场,包括开幕式、2024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合肥)光储融合创新发展论坛、长三角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等。通过投资贸易、经贸洽谈、企业对接等方式,为展商搭建产业链贸易平台,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社会机构及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技术升级、成果转化应用和贸易成交,为光伏和储能技术、研发、设计、采购等部门专业人士打造深度技术交流平台,努力为“政、产、学、研、金”各界创造国际化、专业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的机会,实现共赢发展,目前第二届中国智慧光伏与储能展览会已经正式招商,各大行业知名企业逐步开始入驻,为第二届光储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参展,广告需求的请联系
中国智慧光伏与储能展组委会:
李海燕女士
电话:0551-62155731
微信号:15077926312(微信同号)
E-mail: 1158757000@qq.com